昨日,一则“黄晓明考博”的音讯刷屏了。本来,有网友在上海戏曲学院发布的2025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里发现了艺人黄晓明和金世佳,而且把他们的初试效果截屏发到了交际媒体上,引发了“明星也开端卷学历了”的火热评论。有人质疑“演个戏也需求博士吗”,有人觉得他们没时间读书,“不过是为了拿个学历装点门面”,还有的为48岁的黄晓明写论文操心,“照他那个打字速度,十年都写不完论文”……
黄晓明和金世佳必定觉得很冤,全国那么多人考博士,偏就他俩被拿出来说事。黄晓明报考的是艺术办理/戏曲策划,金世佳报考的是表导演创造,专业对口,两人都是以“同等学力”身份报考的,还以不错的专业效果(均名列第二)经过了初试。可是,谁让两人是大众人物呢?在享用“明星效应”盈利的一起,也有必要接受这种上亿流量的“关心”,乃至比普通人更为苛刻的评判。
网上议论纷纷,有些不用答理。肄业进修、提高自己,与年纪无关,更与工作无关。最近,一位56岁的上海阿姨退休后前往希腊雅典大学留学,收成无数点赞,那种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的勇气令人钦佩。黄晓明和金世佳都曾以超卓演技留下许多荧幕形象,他们想经过读博充分自己,提高专业才能,为未来的工作生涯打下更扎实的根底,无可厚非。
但网上有些声响也不容忽视,那就是对教育公平缓学术资源分配的忧虑。究竟,博士学位在传统认知中是“智力巅峰”的标志,也是高等级学术才能的代表。虽然从2022年起教育部新增艺术专业博士学位,查核要点从学术论文转向实践效果,但在博士生招录工作中,关于明星考生是否天公地道?每个环节是否经得起查验?大众期望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。还有,假如他们考博成功,校园和导师是否也能做到天公地道、严格要求,课程不打折,论文不灌水,让这顶博士帽终究实至名归?
来历:新民晚报 作者:邵宁